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本文是一篇立場文件,作者借由第一屆低代碼研討會的召開,討論了關于在模型驅動工程領域定位低代碼運動的想法,并試圖給出了部分問題的答案。

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自從低代碼(Low-code)成為新的流行術語之后,我就想知道“低代碼”運動與我們過去所說的“模型驅動的工程/開發(fā)”相比,是否真的有什么不同。第一屆低代碼研討會(屬于2020年模型大會的一部分)是讓我花時間思考并寫作這個主題想法的一個很好的借口。

接下來你將閱讀的是我思考的結果。里面還嵌入了我準備發(fā)表的論文的演講幻燈片(見底部)。兩者都包含了我在發(fā)布本文的第一版時得到的一些反饋(感謝大家給我的寶貴反饋?。?/span>我相信這(低代碼在模型驅動領域的定位)是我們作為一個社區(qū)所必須繼續(xù)討論的話題。即使我們不能達成任何共識

免責聲明:

  1. 這是一份簡短的立場文件,大家應該據(jù)此來閱讀和解釋。
  1. 這可能是有爭議的。如果你閱讀時覺得被冒犯了,就說明我的工作做得很好。我認為,立場文件的重點是發(fā)表有力且大膽的聲明,以幫助展開討論。
  1. 當其中一個術語(“低代碼”)沒有被科學定義,但需要通過研究一組稱之為低代碼的工具集來進行推斷時,很難“科學地”比較這兩個術語。

說到這里,請繼續(xù)閱讀我關于在模型驅動工程領域定位低代碼運動的想法。特別是,我試圖給出這些問題的部分答案

  • 在低代碼運動的背后有什么根本的新東西嗎?
  • 它與模型驅動工程或模型驅動開發(fā)等其他概念有什么關系?
  • 這對建模界的研究人員來說意味著什么?

介 紹

低代碼應用程序平臺通過大幅降低所需的手工編碼量來加速應用程序交付(該定義來自Forrester報告[5],被認為是低代碼一詞的起源)。這顯然不是軟件工程界第一次試圖通過結合可視化開發(fā)技術(我們稱之為“模型”)和代碼自生成來減少手工編碼。事實上,正如GradyBooch所說,軟件工程的整個歷史都是關于提高抽象層次的。

低代碼是降低開發(fā)軟件應用程序所需的手工編碼量的最新嘗試。這是我們從軟件工程開始之初就一直追求的目標。

來自TWEET

低代碼可以追溯到模型驅動工程。但是模型驅動工程本身可以追溯到CASE(Computer-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計算機輔助軟件工程)工具。早在1991年,在著名的CAiSE會議的第1版中,我們就可以找到這樣的論文:“給定最終模型,可以自生成完整的計算機化信息系統(tǒng)”[2]或“我們得出了一個可自動生成可執(zhí)行代碼的規(guī)范”[4]。

同時,低代碼在當今商業(yè)世界中的影響也很明顯,包括了一些大膽的預測,但也包括了最近投資于低代碼工具的相關實際數(shù)據(jù),其中一些工具的商業(yè)成功或許僅僅是因為所有最大的軟件公司都在確保他們在提供該領域的某種產品。

低代碼vs模型驅動vs基于模型vs無代碼

對于所有的MD*概念,我們并沒有通用的定義。我自己的(非正式)定義如下:

  • 模型驅動工程(Model-driven engineering,MDE):任何一種軟件工程過程,其中模型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并驅動著工程任務。
  • 模型驅動開發(fā)(Model-driven development,MDD):MDE應用于正向工程,即用于軟件開發(fā)的模型驅動。
  • MDA是OMG對MDD的特定設想,因此依賴于OMG標準的使用。
  • 基于模型的工程/開發(fā):前面各個概念的軟版本。在MBE過程中,軟件模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它們不一定是工程/開發(fā)的關鍵工件(即它們不“驅動”過程)。

能區(qū)分MBE與MDE的一個例子是開發(fā)過程,在分析階段,設計人員指定了獨立于平臺的系統(tǒng)模型,但是這些模型會直接交給程序員來手工編寫代碼(不涉及代碼自生成,也不明確定義任何特定于平臺的模型)。在這個過程中,模型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不是開發(fā)過程的基礎。

基于以上定義,我認為低代碼是模型驅動開發(fā)的同義詞。如果有什么區(qū)別的話,我們可以把低代碼看作是MDD中的一個更嚴格的視圖,其中我們僅針對某種特定類型的軟件應用程序:數(shù)據(jù)密集型Web/移動應用程序。

注意,術語“無代碼”有時被用作低代碼的細微變化。實際上,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工具將自己定義為無代碼/低代碼工具。然而,對我來說,無代碼方法的關鍵特征是應用程序設計人員應該編寫零代碼來創(chuàng)建和部署應用程序。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無代碼工具的實際效果。我們基本上是在研究基于模板的框架或創(chuàng)建工作流,這些工作流將預定義的連接器與外部應用程序混合在一起,在這些應用程序中,設計人員最多是決定何時以及如何觸發(fā)某些操作。

比較這些不同范例的另一種方法是查看你需要編寫多少手工代碼。在MBE中,你可能需要編寫所有代碼。相反,在MDD和低代碼中,大部分代碼都應該是自動生成的,但是你可能仍然需要定制并完成所生成的代碼(大多數(shù)MDD工具都包含某種黑盒建模原語,你可以在生成過程中編寫任何應該添加到其中的自定義代碼)。在無代碼中,你應該編寫零代碼。

顯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評估市場上的低代碼工具,并更好地將其描述為比這里介紹的工具更細粒度的類別。事實上,目前基本上還沒有關于低代碼運動的研究(快速搜索只會發(fā)現(xiàn)一些關于將自己歸類為低代碼工具的論文,而不是將低代碼本身作為研究對象),我相信這個研討會將會使這一點開始改變。

低代碼趨勢

如圖1所示,對低編碼的興趣達到了頂峰,即使如圖2所示,這個峰值遠小于對模型驅動的注意力達到頂峰時的峰值。

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谷歌趨勢圖顯示了對低代碼術語的搜索興趣

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但是,如果從技術上講,低代碼并沒有真正帶來什么新東西,為什么會如此流行呢?

  • 首先,我認為低代碼所傳達的信息比模型驅動/基于模型的信息要清晰得多 。模型是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因此模型驅動的概念比低代碼更難解釋(每個人對什么是代碼都有清晰的認識,低代碼就變得不言而喻了)。
  • 其次,我們知道建模會嚇跑開發(fā)人員。相反,低代碼聽起來更熟悉。他們已經(jīng)在做同樣的事情了(編碼),只是更少。
  • 此外,低代碼的應用場景也更加清晰。低代碼不是說你可以用MDD做任何事情(這最終會產生不信任),而是通過針對特定類型的應用程序(即行業(yè)中最需要的應用程序)來其使可信度更高。
  • 低代碼也是一種典型的一次性建模方法,這意味著你擁有模型和生成的代碼,沒有復雜的細化鏈,沒有模型轉換,也沒有其他任何東西。
  • 平均而言,低代碼工具比我們傳統(tǒng)的重型建模工具更好。例如,大多數(shù)都是基于Web的,并且不依賴于EMF。

總而言之,在低代碼工具中,我還沒有看到任何在模型驅動領域找不到的符號、概念、模型類型或生成技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相同的技術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配置、調整和“銷售”,這最終會使人們對低代碼的新穎性和實用性在認知上產生巨大的差異。MDE項目的成功通常更多地取決于社會和管理方面,而不是純粹的技術方面[3]。這并不是免費的(缺乏互操作性、供應商鎖定、昂貴的商業(yè)模式等等),但目前看來這并沒有阻止社區(qū)的發(fā)展。

低編碼是一個機會

如前所述,我不認為MDD和低代碼趨勢之間存在根本的技術差異。事實上,我們可以應用模型驅動工程中幾乎所有的開放性挑戰(zhàn)[1],只需將“模型驅動”變更為“低代碼”即可免費獲得低代碼開發(fā)的研究路線圖(例如,我們需要更好的方法將人工智能集成到低代碼工具中,或者我們應該作為一個社區(qū)努力構建低代碼示例的共享存儲庫用于未來研究)。

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消極的。恰恰相反。顯然,低代碼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包括那些從未參與過建模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低代碼是降低進入建模技術領域的門檻。因此,對我來說,低代碼是將建模(以及我們的建模專業(yè)知識)引入新領域和社區(qū)的巨大機會。如果我們能通過將自己塑造成低代碼專家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曝光/用戶/反饋,我完全贊成。這正是許多知名的所謂的低代碼公司所采用的方法(你可以隨意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光機,看看他們的網(wǎng)站在過去幾年中是如何從可視化建模、敏捷開發(fā)、CASE工具和類似關鍵字轉變?yōu)榈痛a的)。讓我們也借此機會更好地理解使類似建模技術在廣泛的軟件社區(qū)中引起共鳴的因素,并從中學習。

低代碼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可以將建模(以及我們的建模專業(yè)知識)帶到新的領域和社區(qū)

來自TWEET

在我們這么做的同時,讓我們關注一下未來的市場趨勢。一些低代碼供應商正在(再一次)改變他們的營銷工作。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開始高呼:低代碼已死,多體驗開發(fā)萬歲!

比較低代碼與模型驅動工程的幻燈片

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低代碼 vs 模型驅動,它們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

Low-code vs Model-Driven Engineering 來自 Jordi Cabot

參考文獻

1. Antonio Bucchiarone、Jordi Cabot、Richard F. Paige和Alfonso Pierantonio。《模型驅動工程的重大挑戰(zhàn):研究現(xiàn)狀分析》。《軟件和系統(tǒng)建?!?9,1(2020),5-13。https://doi.org/10.1007/s10270-019-00773-6

2. Jon Atle Gulla、Odd Ivar Lindland和Geir Willumsen。 1991年。《PPP:一個集成的CASE環(huán)境》?!陡呒壭畔⑾到y(tǒng)工程》,CAiSE'91,挪威特隆赫姆,1991年5月13-15日,論文集(計算機科學講座,第498卷)。Springer(194-221)。https://doi.org/10.1007/3-540-54059-8_86

3. John Edward Hutchinson、Jon Whittle和Mark Rouncefield。2014。《工業(yè)中模型驅動的工程實踐:導致成功或失敗的社會、組織和管理因素》。《科學、計算機、程序》89(2014年),144–161。https://doi.org/10.1016/j.scico.2013.03.017

4. John Krogstie、Peter McBrien、Richard Owens和Anne Helga Seltveit。1991?!妒褂眠^程和基于規(guī)則的方法相結合的信息系統(tǒng)開發(fā)》?!陡呒壭畔⑾到y(tǒng)工程》,CAiSE'91,特隆赫姆,挪威,1991年5月13-15日,論文集(計算機科學課堂講稿,第498卷)。Springer,319-335。https://doi.org/10.1007/3-540-54059-8

5. Clay Richardson和John RRymer。2014《面向客戶的應用程序的新開發(fā)平臺應運而生》。 Forrester:劍橋,馬薩諸塞州,美國(2014年)。

原文鏈接:

https://modeling-languages.com/low-code-vs-model-driven/

關注我并轉發(fā)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即可移步InfoQ官網(wǎng),獲取最新資訊~

相關新聞

聯(lián)系我們
聯(lián)系我們
公眾號
公眾號
在線咨詢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